飛航作業中的失誤(Slip)與疏忽(Lapse):注意力與記憶的錯誤

by 浣熊心理師
Published: Updated:
飛航作業注意力與記憶的錯誤

人為因素與不安全行為的討論,在航空產業中,約有四成的錯誤都是屬於技能錯誤(Skill-based error)。技能錯誤指已經有完整的程序或是檢查表可供遵循,但最後在執行上發生錯誤。根據HFACS的分類方式,有程序或檢查表卻做錯的根本原因可大致分為三類:來自注意力的錯誤、來自記憶的錯誤、來自職能錯誤。因為注意力導致的錯誤,稱作失誤(Slip);因為工作記憶導致的錯誤,稱作疏忽(Lapse)。職能錯誤則屬於訓練問題,在這裡我們不討論。

我們主要介紹認知心理學中,談到注意力和記憶的一般理論,並指出注意力和記憶的心理歷程發生了什麼事,最終會導致錯誤的發生。



注意力導致的錯誤

回想我們在執行動作的時候,是怎麼使用注意力資源的?例如,設計規劃一個長時間的旅程,從主要時程的安排、找交通工具、找住宿、預計要停留的日數等等,並且最後將這些內容組織起來,就會非常耗費注意力資源。但有些動作,如騎腳踏車、開車、折衣服,這些動作經過反覆的練習,彷彿不需要注意力,身體就會自己動起來。


系統一與系統二

在《快思慢想》中,人類的思考分為兩個系統: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是自動化歷程,快速、直覺式的思考模式,依賴經驗和直覺來快速做出判斷。系統二則是緩慢、費力的思考模式,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用於分析複雜問題或做出重要決策。我們都有這兩者,並且在不同時機使用這兩個系統:系統一往往在已經很熟悉、反覆練習中的日常生活中發生,而系統二則在需要深思熟慮時介入。以下這張表可能可以快速整理系統一和系統二的差異:

特質自動化歷程(系統一)控制歷程(系統二)
注意力介入的程度少量或無須注意力需要高度的注意力投入
意識覺察的程度低度意識覺察高度的意識覺察
注意力資源使用低度高度
訊息處理型態平行、同時序列
訊息處理速度
作業新奇的程度熟悉而穩定的作業陌生作業、高度變動
訊息處理的層次低度認知歷程高度認知歷程
作業困難度簡單困難

錯誤的來源:系統一被打斷的時候

但,我們都有可能發生這樣的經驗:

  • 洗澡洗到一半,突然忘記自己洗到哪裡。
  • 回家第一動作應該是將鑰匙放在門邊。但因為剛到大賣場買了需要冷凍的食品,回家後先至冰箱將物品放入,結果將鑰匙一起放進去冰箱。

這就是系統一的特徵:因爲系統一自動化、幾乎不費力,當熟悉動作突然被打斷的時候,過度的自動化歷程就是錯誤的來源



注意力錯誤的航空實務:重飛操作

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民航機關的牆上都會貼著「按程序、莫取巧、改提醒、接手早、轉降安、重飛好、合作無間飛安保」作爲飛安口訣,目的是在提醒駕艙組員,在進場階段任何不穩定進場的狀況,政策就是鼓勵駕艙組員重飛。

重飛對乘客來說,在一個正常的下降過程、幾乎可以目視地面的狀況突然被拉起,經常讓乘客因產生一個不預期的操作而感到害怕。但從實務航機操作觀點,重飛就是標準程序,一個經過妥善訓練並通過考驗的組員,對於重飛的操作方式應十分熟稔。可惜的是,實務上,重飛程序發生錯誤的機率並不算低,特別是某些種類錯誤可能會造成相當嚴重的不理想航機狀態(Undesired Aircraft Status, UAS)。


重飛程序:以Airbus的機型為例

我們以Airbus的Safety First在2011年7月 所刊出的”The Go Around Procedure”為例,來介紹在Airbus飛機上執行重飛程序。當操控駕駛員(Pilot Flying, PF)喊出“Go Around….Flaps”後,應同時:

  • 將油門桿推至TOGA的位置
  • 如果是手飛執行重飛,則將帶桿將航機仰轉至目標仰角(target pitch)
  • 檢查航機的飛行模式 (Flight Mode Annunciation, FMA)狀態

監控駕駛員(Pilot Monitoring, PM)聽到操控駕駛員喊出“Go Around….Flaps”後,應該:

  • 收一節外型(retracts FLAPS one step)
  • 當聽到操控駕駛員喊出“Gear Up”後,確認航機高度已經開始爬升(positive climb)後,將起落架收起
  • 監控操控駕駛員的飛行操控

因此,當我們執行飛行品質的保證作業,來確保重飛操作是否有符合程序,我們就是看這三件事情有沒有發生,以及他的順序是不是對的:

  • Step 1:油門桿向前推至TOGA位置
  • Step 2:收一節外型
  • Step 3:起落架收起

在這裡面最關鍵的是將油門推至TOGA的位置,這個動作會同時:

  • 將Approach Mode取消
  • 在飛行電腦中(FMS)讓電腦知道,目前在重飛階段(go-around phase)
  • 將航機的進場狀態改成重飛狀態

也因此,第一動推到TOGA是必要的條件。當組員已經決定要重飛,但油門沒有推到TOGA的位置、Approach Mode沒有解除的狀態下,往往會造成航機的姿態不符合組員期待,並需要花更多力氣在低高度和低推力的狀況下處理不正常姿態。在Airbus的Safety First中也列出了幾個不符合重飛程序時,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案例。

奶茶色箭頭(將油門往前推到TOGA位置並確認)是裡面最關鍵的動作。圖片引自The Go Around Procedure, Safety First, 2011.

重飛程序的異常案例


案例一

在一個朦朧且雲高很低的早晨(能見度3000公尺,疏雲高200英尺、裂雲高300英尺),某一航班的組員以手動飛行方式執行ILS進場。航班進場中,通過最低決斷高度(地面高200英尺)時,組員仍無法目視跑道。航機正駕駛(同時也是操控駕駛員, Pilot Flying)在離地面高170英尺時執行重飛。他使用了約五秒內的時間,將油門桿向前推,但油門桿最終停在FLX/MCT的位置(1)。接著,他向後帶操縱桿,使航機大約呈現6度的仰角。航機在150英尺(無線電高度)停止繼續下降高度。組員並於此時收外型,由原來的CONF FULL收一節外型,將航機外型設定為CONF3。(2)

在油門桿停在FLX/MCT的位置後四秒,正駕駛將自動駕駛接上,且將起落架收上(3)。此時因油門未選擇至TOGA位置,導致航機的仍在LAND模式,此時自動駕駛立刻將頭朝下以追逐原本下滑道越來越低的高度。操控駕駛員此時將油門收回至CLB位置。高度持續下降,於127英尺(無線電高度)、3.9度的機頭朝下時,地面迫近警告系統(EGPWS)警告”SINK RATE”(下降率)響起。此時操控駕駛員斷開自動駕駛手飛,並且給操縱桿接近最大的向後帶的量,試圖讓機頭仰起。航機最後最接近地面高度為76英尺的無線電高度,當時空速為182海哩、CONF3且起落架收起。

註1:推桿應該要推到TOGA的位置而非FLX/MCT的位置,不符合程序。

註2:收一節外型,符合程序。

註3:推桿、收外型後,最後一步是將起落架收上。符合程序。


案例二

在一個起霧的天氣中,組員執行ILS進場,自動駕駛及自動油門均接上。於最低決斷高度時無法目視跑道。組員決定在離地185英尺(無線電高度)的位置重飛,但油門桿被向前推,只推到了還未達FLX/MCT的位置(1)。三秒後,組員將外型收一節回到CONF 3的位置(2)。正駕駛在離地57英尺(無線電高度)的位置解除自動駕駛,此時地面迫近警告系統(EGPWS)警告”DON’T SINK”(航機高度值過度下降)響起。航機最低離地面高度為38英尺(無線電高度)。

註1:推桿應該要推到TOGA的位置而非這個甚至未到FLX/MCT的位置,不符合程序。

註2:收一節外型,符合程序。

(案例一及案例二均摘錄自Airbus Safety First 2010年8月 “Go Around Handling“ 2.1)


為什麼這是一個注意力錯誤?

雖然重飛有標準作業程序,組員也已經練習過太多次,但第一動沒有推到TOGA的錯誤所在多有。沒有推到TOGA,會導致在決斷高度附近的低高度空速快速增加,以及高度的持續下降。總結來說,這個錯誤的根本原因應該是:

  • 錯誤的行為:重飛時未將油門桿推至TOGA位置。
  • 錯誤的基礎:注意力:因行動過度自動化,注意力資源未在其中所導致的錯誤(系統一)

這也就是人為因素核心的問題:一個應該是經過反覆練習和考驗、對組員來說可能已經背到滾瓜爛熟、做夢都會說出來的正常程序,卻因為熟悉之後的自動化歷程,減少了注意力資源的使用,反而因未注意推桿到底加上未落實交互檢查,導致一個動作的小錯誤衍伸出十分不理想的航機狀態



工作記憶的錯誤

工作記憶錯誤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提取失敗」,一般通俗稱法就是「忘記了」。一般人肯定會有很多忘記的經驗:忘記衣服還在洗衣機裡、忘記瓦斯還在燒、忘記去繳電話費⋯⋯各式各樣事情都有可能會被忘記。

雖然說是忘記的本質就是「提取失敗」,但其實整個記憶的歷程有「編碼」跟「提取」兩個前後歷程,這兩者都有可能會導致提取失敗發生。而記憶又有三個不同種類: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和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感覺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在認知心理學中,感覺記憶是對感官刺激的短暫存儲,持續時間極短,例如看到光影或聽到聲音的瞬間印象。短期記憶則是信息暫時存儲的空間,容量有限(約7±2個單位),維持時間約20-30秒,用於處理當前注意的信息。工作記憶是短期記憶的功能延伸,不僅存儲還能操作信息,用於解決問題、推理和語言理解等認知任務。長期記憶是持久的記憶系統,容量幾乎無限,儲存從短期記憶轉化而來的信息,包含事實、技能和經驗等。這四者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人類的記憶系統。整理之後的表如下:

儲存結構編碼容量持續時間提取提取失敗的原因
感覺記憶感覺特徵12-20個項目250ms-4sec可以完整提取遮蔽(後來出現的刺激在同一個位置上)消逝
短期記憶聽覺、視覺、語意7+/-2個項目12sec可以完整提取取代(短期記憶容量有限,新進訊息超過容量,取代舊有訊息)干擾(前面學的影響後面學的)消逝
長期記憶語意的、視覺知識;有意義的影像無限制無限給予適當的線索及提問,分成recall及recognition干擾不當的提取線索

錯誤的來源:量太多、不當的提取線索、隨時間消失

常見的記憶錯誤來源如下:

  • 時間太久的消逝效果:例如,你有記得煮水,要讓自己二十分鐘後去關水,但二十分鐘後還是忘記了。這個「多久以後」「做某件事」在沒有適當的提取提醒的狀況下,是非常容易忘記的。這也經常就是疏忽(Lapse)的錯誤來源。
  • 量太多:編碼階段,要記得的事情太多,終究最後會無法全部記得。短期記憶的研究是7正負2,意指正常來說應該會在5到9個元素之間。但這裡仍然有個體差異,像浣熊這種腦袋沒在用的,記得的項目超過3個可能就超過上限了。在等等的記憶案例中,我們就會看到需要編碼的量對於錯誤所造成的影響。
  • 不當的提取線索:我們面對「選擇題」和「問答題」的難度有差,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再認」比「回憶」來的簡單。所以被交代要買什麼東西忘記了,去大賣場繞一圈可以想起來,是一個「讓問答題變成選擇題」的提取策略:走去大賣場,就有機會「看到」那個物品,使得最後有機會「可以想起來」。


記憶錯誤的航空實務:航管指令的忽略與錯誤的危害

駕艙組員進行從A地到B地,途中會經過許多不同的飛航情報區,並由不同國家的空中交通管制員(Air Traffic Controller, ATC)提供服務。雖然管制員所給的航管許可是國際統一的標準術語,並且規範在ICAO DOC 4444的文件中,的但不同國家的管制員的語調不同,使得駕艙組員在理解管制員的指示上可能出現錯誤。

以下是一個範例。這個情境出現在航機準備進場的階段,可能是由前一個席位(如區域管制)將航機交接給屬於機場的近場管制席後,給予一個航管的指令,大概像是這樣:

  • Approach: American 73, good morning, reduced to 180knots, turn right heading 310, intercept localizer 34 left.

在近場台給予指令後,航機需要覆述(readback)航管指示,例如下列兩種回覆的情境:

  • 回覆(1):American 73: 180 knots turn right heading 310, intercept localizer 34 left, American 73.
  • 回覆(2):American 73: turn right heading 310, intercept localizer 34 left, American 73.

在近場台這個指令之中,包含了四個項目:

  1. 航班呼號:每一個航機都有其自己的呼號,在這裡American 73即是其指營運美國航空73號航班的班機。
  2. 速度:降低速度至180海哩。
  3. 航向:右轉至310的航向。
  4. 跑道或其他許可:在這裡指的是攔截34左跑道的左右定位。

根據駕艙組員的回答,可以將錯誤分成應複述而未複述的忽略(Omission),以及複述說錯的錯誤(Mistake)。前述的例子中,近場台一共給了四個資訊,但在回覆二的範例中,少了一個180 knots的指示應該要覆述卻沒有覆述,就會視為一個忽略錯誤。在缺乏駕艙組員與管制員的交互檢核下,忽略及錯誤可能造成組員未依照航管指示飛行,輕則航管違規,重則在空中與其他航機產生垂直、水平、或前後的隔離不足,導致兩架航機過於接近的風險。


記憶的錯誤

Molesworth及其研究團隊(Wu et al., 2019; Y. H. P. S. A. Y. Dissanyaka et al., 2023)希望能夠釐清可能影響記憶錯的一些因素。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取了澳洲雪梨機場(ICAO: YSSY)、香港機場(ICAO:VHHH)、洛杉磯國際機場(ICAO: KLAX)及東京羽田機場(ICAO:RJTT)的共六組30分鐘的近場管制席錄音,同時對於駕艙組員的英語是否為母語語調、語速、資訊的複雜度、以及是否有其他友善互動的行為四個面向進行編碼。結果發現部分的研究結果符合預期,比如說:

  • 在同一個許可中包含越多資訊的,越容易發生錯誤。相較於同一許可包含三個以下資訊(平均錯誤數0.96)的狀況,同一許可包含四個以上資訊,錯誤數會大幅度的增加(平均錯誤數1.76)。
  • 管制席位頒布許可時,內容是否有無關許可的內容,與錯誤率無相關。所以組員經常使用無線電波道與管制席位互道早安、晚安、聖誕節快樂或新年快樂等等,這些內容實際上與不影響訊息傳輸的品質。
  • ATC的語速與錯誤率無相關。

總結來說,這個錯誤的根本原因應該是:

  • 錯誤的行為:未能正確覆述管制席位所給予的航管指令。
  • 錯誤的基礎:技能錯誤,工作記憶(Skill-Based Error, Memory):因提供的資訊超過當時的工作記憶廣度所導致的錯誤。

組員的英文能力與航管許可錯誤是否相關?

但,有沒有其他的因素會影響到航管的許可覆述的品質?一個可能的因素是駕艙組員和管制席的英文能力。到底英語作為母語的駕艙組員,是否就會有較少的航管許可失誤?這些研究中,有一些與預期不符的發現:

  • 在Dissanayaka et al. (2023)的研究中,相較於非母語為英語背景的駕艙組員,母語為英語的駕艙組員錯誤率都比較高;並且,錯誤型態(忽略或錯誤)、錯誤內容(文字或數字)都不影響這個主要效果。這個研究與Wu等人(2019)所得的結果不一致。研究者認為2023年的研究納入香港與洛杉磯,可能導致這個結果的差異。
  • 駕艙組員母語為英語背景,在與母語為非英語的香港航管溝通時,錯誤次數比駕艙組員母語為非英語的駕艙組員來的高。反之在母語為英語的洛杉磯航管溝通時,相較於母語為非英語的駕艙組員,母語為英語的駕艙組員錯誤率高。這個發現支持前述「母語為英語的駕艙組員錯誤率較低」的說法。

實務建議

綜上的研究發現,在這個議題上,我們實務的建議是:

  • 應該盡可能在一個航管指令中最多僅包含三個項目。一但超過三個項目,對話中出現忽略或是錯誤的比例就會增加,導致覆述不正確。考量若出現錯誤後續仍需要再次確認和釐清的時間,不如將一個較長的航管指令分兩次給,更能提升效率。
  • 英語為母語的背景優勢,並沒有在航管使用標準術語的溝通上(ATC Pharseology)有明顯的優勢。在航管所使用標準術語的溝通,應該視為標準程序的落實程度,只是展現在以英文為基礎的標準術語上。因此,能夠預測標準術語溝通的要件,應該是對標準程序的遵守程度,而非英文能力。有一陣子在招募駕艙組員的風氣十分強調英文能力,但透過這個研究得知,英文能力與標準術語的使用與錯誤的發生並沒有可靠的關係。
  • 如果真的有來自口音的干擾,可以在威脅與疏失管理(Threat & Error Management)的提示中將本項納入提示項目。例如,經過俄羅斯的飛航情報區,可能因口音導致理解不易,當有一位駕艙組員對指令不確認時,鼓勵組員遇到疑惑時可以勇於提出,再次確認許可是否正確。新進的駕艙組員則常常需要於出發前熟悉可能頒發的許可內容,並且熟悉該國管制員的語調,以降低對航管指令不熟悉造成的錯誤。



結論

  • 技能的錯誤(Skill-Based Error)的根本因素,可區分為因注意力導致,或因短期記憶導致。前者稱作失誤(Slip),後者稱作疏忽(Lapse)。
  • 注意力的失誤,指做了但做錯的技能錯誤,主要是因系統一受到干擾或投入過於低度的注意力資源,使得認知自動化執行的過程中發生程序的偏誤。
  • 記憶力的疏忽,指應該做但未做的技能錯誤,主要是因提取時間超過短期記憶的提取時限,導致記憶的消逝,最終應做但未做。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