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走過三十歲,確定生活目標是應該是提升人生整體體驗的品質後,我一直希望弄清楚,到底賺多少錢才夠。原因是,上班經常是以販賣個人時間做為報酬的來源,但工作似乎是普遍人們幸福感最低的時刻。曾經有段時間,單位中被罵的最兇、最可憐的小主管,安慰其他同仁的方式是:
「你就想是被罵還有錢可以領就對了。站著被罵就有錢可以領,不好嗎?」
嗯,實際上不太好。我想知道我還要在這邊站多久,只要錢夠了,我就不想站了。但問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傻:錢這種東西,不是越多越好嗎?有人在嫌錢多的嗎?也因為這個想法有點太不切實際,希望可以找到一些缺切的答案。
要賺多少錢,才能夠有較好的人生體驗?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開始找一些可能的研究。2010年,Kahneman和Deaton兩位學者分析了研究資料後,是這樣下結論的:
整體而言,隨著收入增加,正向情緒也越多。但是增加到一個收入之後,這個正向情緒增加的效果會越來越弱,整體曲線越來越平。
取自Kahneman和Daeton(2010)。可以看到過了USD$75000後,邊際效益遞減,
曲線開始變得平滑。
到了某個收入就沒差了嘛!似乎看到了一個參考指標。但,這個數字是多少錢呢?
這篇研究於2010年發表,他報告開始發生邊際效應遞減的金額是USD$75,000/年。2010年美國薪資的中位數是USD$33,840。也因此,這個數字如果要粗估,應該差不多是中位數的兩倍。對於這個現象,他的解釋是:在這個收入以前,低收入容易有一些產生負向情緒情境的狀況(如經濟壓力、醫療情境支出等)讓體驗變差。他是這樣寫的:
越多的錢不必然表示能夠獲得更多快樂,但更少的錢會與不適的情緒相關聯。(More money does not necessarily buy more happiness, but less money i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pain.)
也因此,這篇研究,我們得到的答案是:
- 年收入太少是肯定不行。錢太少的生活情境所產生的麻煩,會直接與負向情緒相關,直接導致人生體驗變差。
- 但是要多少錢,才能排除麻煩,有一個較好的人生體驗呢?以研究在2010年發表出USD$75,000的門檻數字,再考量了當年的薪資中位數USD$33,840來思考,至少要超過中位數的兩倍,才能達成「解決麻煩的環境、減少產生負向情緒」到邊際遞減到不行的效果。如果以這個比例思考台灣生活的情境,台灣最近一次公告薪資中位數是2022年的TWD$518,000,兩倍比例在台灣要排除麻煩情境,年收入至少要一百萬。
- 以台灣的情境而言,年收入超過一百萬之後,有更多的錢所獲得的快樂就會開始遞減。也因此,一年收入一百萬,應該是個值得努力的目標。
台灣薪資分配的樣態。111(2022)年的全部薪資中位數是51.8萬。
但,故事就這樣了嗎?在台灣40到65歲的區間,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年薪在接近或超過百萬的等級。有錢的人是真的不少。但倘若這些人的遊戲體驗也不太好,多賺錢會增加的快樂也不太多,為什麼還願意站在那個地方玩這個體驗有可能不太好的遊戲?
我們以為的邊緣效用遞減,其實不一定存在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收入越高,經驗的幸福感越高,即使超過一年75000也是如此」(Experienced well-being rises with income, even above $75,000 per year; Killingsworth, 2021)的研究幾乎讓我們「達到年薪百萬就可以躺平了吧」的希望破滅。這個研究的結論,就跟他的標題結果一模一樣:
更高的收入與幸福感有穩定的相關。並且,這個相關是線性的:沒有看到有任何呈現高原的狀態或斜率上的改變,即使是超過USD$75000也是如此。
取自Killingsworth(2021)。可以看到無論是經驗到的幸福感,或是事後回顧人生
的評價結果,與薪資都呈現正相關,沒有觀察到有邊際效益遞減的現象發生。
聽到這個結論,心中冒出「什麼…原來這樣還…還…不夠嗎」,都想直接回去躺平了。再看兩圈,他要說的是:
- 實證資料不支持,年收入越高超過一個門檻的人,賺到錢就會「沒那麼開心」。他們開心的程度與先前相同,跟門檻無關。這個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結果衝突。
那怎麼辦呢?原先以為年收入就是還有個目標值,以為努力到終點就可以躺平,結果沒想到賺錢這件事其實沒終點。而且年薪百萬在台灣已經是中位數的兩倍,已經超過全台灣80%的受薪階級,這已經不是什麼太容易達成的目標,但卻一山還有一山高。原來,達成躺平的願望,竟然這麼遙不可及?
賺錢是不會覺得快樂,是基於每個人自己對快樂的感受不同
也因為到底「在超過一定金額後,更高收入會不會更快樂」的結果不一,在這個議題困擾了幾年後,兩位學者終於找到共同可接受的答案。Killingsworth, Kahneman, 和Mellers(2022)把所有過去的資料重新檢驗後,得到以下結果:
取自Killingsworth, Kahneman和Mellers(2022)。可以看到由上到下是不同的個人
容易感到快樂的程度。
- 關鍵數額因為通貨膨脹,在2022年已經變成USD$120,000;而這一年,的美國年收入薪資中位數是USD$74,580。數值雖然不到中位數的兩倍,但仍然超出不少。
- 看起來像是衝突的「薪資增加而有更高的幸福感」和「薪資增加過一個數額,幸福感會開始邊際效用遞減」,其實兩個結果都是正確的。原因是:每個人平常對快樂感受的敏感程度(Person-Level Happiness),會對這個結果產生不同的斜率。
- 平常越不容易感到快樂的人,在年收入達關鍵數額前,增加薪資所能增加的快樂是最多的。但超過關鍵數額後,增加薪資所得到的快樂,是最少的。這個結果符合最早Kahneman和Deaton在2010年所發現的樣態。
- 平常越容易感到快樂的人,在年收入達到關鍵數額前,增加薪資所能增加的快樂是最少的。但超過關鍵數額後,增加薪資所得到的快樂,是最多的。
好的,所以問題找到解答了:說什麼要找找能夠最大化讓自己快樂的年收入,追根究底,一切都是自己容不容易感到快樂的問題(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但,研究者下面這個敘述更驚人:
對於這個結果,有一個重要一定要提的地方:這個結果統計上非常顯著,但其中的關係卻相當小。平均的快樂和收入(取了對數)之間的相關,在經驗抽樣的資料中,只有0.09。舉例來說,年收入USD$15,000和年收入USD$250,000,他們之間在平均的快樂的差異,在100分的量尺之中,只有差5分而已。(Ye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weak, even if statistically robus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verage happiness and log(income) is 0.09 in the experience sampling data, for exampl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dians of happiness at household incomes of $15000 and $250000 is about five points on 100-point scale.)
沒錯,這種就是標準的「統計非常顯著,但效果量非常小」的研究結果。薪資差了16倍,快樂在100分的量尺中差不到5分。要賺那個差了16倍的薪資,我想需要付出的努力與人生機緣肯定不是只差5%而已。如果從投資報酬率的方向考慮,以賺錢方式來獲得快樂,這投資報酬率真的超低的。
結論: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
看了這些研究,我很確定找不到「年收入多少會有最大的快樂」這題的答案了。但還是有一些可以帶回去當作Take Away:
- 現在台灣的關鍵數額,應該是在1.5倍到2倍的薪資中位數之間,大概年薪75萬到年薪100萬。達到這個關鍵數額,我們已經有一些資源可以減少人生中的麻煩事,減少我們的不適感。考量減少不適感的優勢,關鍵數額應該還是一個可以努力的目標。
- 用「賺更多的錢來獲得更多的快樂」是絕對可行,但效果量非常小。考量了為了賺更多錢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這個投資報酬率其實超低的。
- 影響幸福感的差異,多數都來自自己本身。容易感到快樂嗎?如果不容易感到快樂,賺再多錢效果量更少。如果容易感到快樂,賺更多錢很可能會讓你更開心。
說穿了,都是自已的問題。比起賺錢,不如讓我們來找找其他更開心的方式?
參考資料
D. Kahneman, A. Deaton, 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7, 16489–16493 (2010).
M. A. Killingsworth, Experienced well-being rises with income, even above $75,000 per yea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8, e2016976118 (2021).
M. A. Killingsworth, D. Kahneman & B. Mellers. Income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 conflict resolved.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0, e220866112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