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常在旅行,但旅行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旅行?在經過許多年、不同種類的旅行後,我的心得是:一個來自理想中的自己,為了讓自己成長或完成某些真正的願望,而想去完成的人生體驗。
這個旅行的意義的答案可能有點無趣。因為,不就是想旅行,所以才旅行嗎?但其實有很多時候不是這樣。像是:
- 因為買到便宜的特價機票而去。雖然對於目的地完全沒概念,但也就是去了才知道。
- 為了累積里程、保持航空公司高階會員卡等,搭飛機就是累積里程數。
畢竟有的時候決策仍是會因為旅行的市場而有所偏移。為什麼要談旅行的意義?因為,不是每一種旅行都是你想要的旅行。
達到旅行意義之前的負擔:(幾乎)肯定比上班更累
(引用:台灣高鐵廣告,「高鐵旅行百百派:大反派」。)
很長一段時間,在高鐵左營站的購票櫃台上方,都掛著一個高鐵的形象廣告:「堅決反對旅行,比上班更累。」對為了工作的北漂青年而言,每次從北部大小包奔波回家,路過廣告都會多看幾眼。因為真的不得不同意:旅行,真的比上班更累。
但我們也沒有因為累,就不出門旅行呀?
這到底怎麼回事?而你最喜歡的那一次旅行,又是基於什麼動機出發的呢?
旅行的意義1:紓壓模式(De-Stress Model)
在問旅行的意義之前,需要了解旅行的動機。我們為什麼旅行?
在各種旅行動機中,紓壓(De-Stress)是很重要的理由。也就是說,旅行的意義,是因為工作的壓力太大、負擔太重,所以需要換環境。比如說,根據2022年交通部觀光署所發布的台灣旅遊狀況調查,選擇旅遊地點所考慮因素,第一名是「交通便利或接駁方便」,第二名是「舒壓休閒保健」。且這兩個因素在不同年份、不同季度的調查中,都呈現一致的重要性排序。這顯示有很多人旅行的意義,就是希望能夠有一段時光,然後有好的住宿、好的餐食,就是去享受的。
根據以上的調查,猜的到台灣民眾都去哪裡旅遊嗎?第一名是淡水,第二名則是礁溪。
淡水是台灣北部非常具代表性的景點,並且交通便利,搭捷運就會到;但礁溪第二名,可能就會出乎許多人的猜測。相較於淡水,礁溪有強烈的享樂和紓壓動機—去礁溪,就是去泡溫泉、高級飯店吃到飽。紓壓,是一個重要非常重要的旅遊動機。
如果旅行的意義就是去紓壓(De-Stress)的,怎麼壓力這麼大?
問題是,旅行本身就是壓力很大的事。出門旅行一定會有類似的經驗:
- 出門前擔心東西沒帶齊,除了手機鑰匙錢包,這一次還多了牙刷牙膏刮鬍刀乳液,水上活動還要帶泳衣。
- 出門前一天行程還沒完成規劃,還有兩天的行程跟晚餐,不知道要吃什麼?
正因為旅行跳脫了常態生活,需要準備的東西跟平日完全不一樣,壓力整個大增加。旅行還有一種壓力來自航班時間安排和作息變化的不同。例如,台灣從2012年後,陸續有平價航空的進入市場,這讓一般的民眾更容易出國。但航班的時間很可能是紅眼的班次,經驗會像是這樣:
夜裡搭了半夜十二點從仁川機場回來台北的航班。來機準時抵達、準時出發,整個航程非常安靜,多數的旅客都休息睡去,完全不需要任何服務。凌晨兩點落地,花了些時間等待托運行李、搭計程車,三點打開家門,三點半躺平。早上六點半,意志抵抗著躺床的睡意,咬著牙起床沖了熱水澡換了衣服,準備上班。
這些明明都很累,但我們也沒有因為累而減少了旅行的頻率,反而是讓自己累一點,找到可以出門的方式。回過頭來看高鐵的廣告:雖然出門累,但廣告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出遊,只是選擇高鐵會比較輕鬆而已。
旅行的意義2:實現個人的意義式(Eudaemonic)快樂
看起來,前一種以「紓壓」為動機的旅行的意義,無法解釋為什麼明明這麽累,卻還是要出門的理由。來自正向心理學取向的Csikszentmihalyi提供了不同向度的幾是。當討論旅行的意義時,他認為旅行的動機可以分成兩個向度:
-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的連續性向度:旅行是出自於自我的意願,還是外在的要求。比如說,工作出差是被要求的,而休假時間的旅行是自主動機的,兩者動機不同,旅行的意義感當然也會有很多差別。
- 享樂式(Hedonic)和意義式快樂(Eudaemonic)向度:前者是以完全以愉悅(pleasurable)為導向,後者包含了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比如説,泡溫泉、吃美食可能包含較多的享樂動機,而透過旅行認識不同地區的人、文化、歷史,則包含較多的意義式快樂向度。因此,這兩者的旅行意義感應該也會完全不同。
如果將以上兩者放在同一個平面來加以理解,就會像是如下圖:
取自Csikszentmihalyi和Coffey(2016),這四個象限分別解釋如下:
- 第一象限:基於內在動機的意義式快樂,例如打工換宿、去追一場國外歌手的演唱會等。
- 第二象限:基於外在動機的意義式快樂,例如出差參訓、選派參加國際研討會等。
- 第三象限:基於外在動機的享樂式快樂,例如員工旅遊。
- 第四象限:基於內在動機的享樂式快樂,例如休假去礁溪泡溫泉、高級飯店吃到飽。
四個象限完全展現了不同的旅行的意義,和不同的旅行取向。事實上,一趟旅行中,也可能同時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旅行的意義。比如說,一趟出差中會有三天的會議,但有一天的時間可以自行運用,可以去想去的地方探索。學生時期最喜歡去國外參加研討會,除了研討會本身是學習之外,順便去想參觀的城市進行參訪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也因此,旅行不只是一個單一的概念,可能包含了許多種不同的要素。
你還記得最有印象、最喜歡的旅行嗎?那說不定就是旅行的意義
如果反思自己最有印象的旅行,我會說是十年前的日本打工換宿。22歲的那年,出門是帶著目標前行:想著「我要憑著自己的力氣,走到最遠的地方」。似乎最有意識、明確知道自己出門目的那一次旅行,都會是非常有印象的旅行。反而只是因為撿到便宜機票而出門的旅行,都沒有什麼深刻印象。
那個時候,我的日文剛通過N2的檢定,但也只有聽力與閱讀勉強可行。選擇到北海道打工換宿,就是想完成人生最大的挑戰:憑著自己有限的溝通能力,走到日本最遠的地方。
打工換宿的後期,我到了北海道最北的地方是一個叫雉內的小鎮。這個城鎮的日語發音近似於「我不知道」(wakkanai)。獨自搭著公車拜訪完北海道的最北端宗谷峽後,城鎮中找了一個溫泉飯店洗澡,準備搭跨夜車回到札幌市。晚上十一點半的候車室,只有幾個旅客。對面的電視正在播放的miwa的歌Don’t cry anymore。
那首歌在空蕩蕩的候車室反覆了幾次,在那個時刻確定:我可以靠著自己的力氣走到這麼遠的地方。我可以做到。
在那之後,只要碰到我覺得做不到的事,我就會想起那個晚上的畫面和音樂。這首歌反而變成那個旅行的主題曲。
所以,你的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呢?開始一場實現自己的旅行吧!
回到高鐵的廣告:「堅決反對旅行|比上班更累」,這是哪種旅行的意義呢?直覺的想,會覺得「可能因為不夠享樂、不夠輕鬆,所以不想旅行。但如果搭高鐵,夠輕鬆,可能就有旅行的意義吧」。這可能也就是高鐵廣告的核心用意。如果我們用Csikszentmihalyi來分析這個旅行的意義,可能會得到下面兩個想法:
- 因為這個旅行是來自於外在要求,而不是來自自己想要的。我們有很多旅行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家人、或是市場經濟上的理由(如航空公司高階會員卡等),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這樣當然就達不到自己的旅行的意義。
- 因為這個旅行是以享樂為目的,而準備旅行的麻煩與享樂動機相違背,所以不要旅行。這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高鐵的廣告動機:搭高鐵提升方便度,旅行變得才有輕鬆,達成旅行的意義。
所以,倒不如說,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出自於自己的意願,為了讓自己成長或完成某些願望,而想去完成的旅行。在這個狀況下,你的旅行就是自己想去的,而在去旅行的過程中得到單純享樂無法滿足的快樂:一種關於成長和實踐的快樂。這可能就是旅行的意義。
有那些已經想去而且討論很久,卻一直沒有機會去的地方嗎?
有那些已經想做很久而還沒有去完成的事情嗎?
現在,就會是最好的時刻。
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結論
- 為了減少上班工作或其他因素所承受壓力,紓壓(De-Stress)是一個常見的旅行動機。透過問卷調查旅行動機和旅行地點的選擇要素,就可以看到以享樂為目的所選擇的地點。
- 但出門旅行絕對是很累的事。如果是為了紓壓,根本就不應該選擇旅行,而應該待在家裡。單純的紓壓動機無法解釋「旅遊很累,但我們還是一直去」的問題。
- 正向心理學提醒了意義式快樂(Eudaemonic)是不同於享樂式(Hedonic)的快樂。旅行的快樂來自透過旅行,實現個人的目標和成長。為了追求這種自我實現的意義與快樂,過程的累經常式創造的一部分,而這也才是旅行的意義。
參考資料
M. Csikszentmihalyi & J. Coffey (2016). Why do we travel? A positive psychological model for travel motivation. In Positive Tourism,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