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動機是要怎麼養成呢?在開始探索自我決定論如何養成內在動機之前,我們想先跟大家分享心理學家如何發現外在酬賞無法培養內在動機的過程。一些故事像是這樣:
案例:(學校)培養小朋友畫畫的習慣
有間幼稚園希望能培養小朋友自動自發畫畫的習慣,決定舉辦一個活動:每天小朋友畫完之後,可以拿著那天畫畫的成果來跟老師領獎品。這個活動執行了一個月,活動期間只要小朋友有畫畫,老師就給予獎品。一個月之後,活動結束,本來預期小朋友應該會利用空白時間畫畫的,卻再也沒有人畫畫,連本來喜歡畫畫的小朋友也都不畫了。
案例:(企業)以錢鼓勵同仁從事健康活動
為了促進同仁的健康,公司舉辦了一個走路活動:每天有出去走路達成步數,每個月達成一定日數,就可以獲得200元的7-11禮券。活動期間參與率非常踴躍,公司也依約發出了很多7-11禮券,認為有獲得充分的成效。但活動截止之後,所有的東西都停下來了:原來活動參與會走路的,也就不走了。主管很疑惑:明明是善意的行為,希望鼓勵同仁多注意自己的健康、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活動期間成效也很好。但為什麼活動結束後,這個東西無法持續?
這些故事都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常使用外部酬賞來希望引導某些行為的出現,但有的好像會成功引導,但有的卻好像不行。到底原因是什麼?
透過外在酬賞引導行為出現
在1930年代到1950年代之間,心理學家已經清楚如何透過外在酬賞或懲罰的方式,來引導行為的出現或不出現。這些行為主義的學者,對行為增加和移除有較系統性的摘要大概如下:
目的 | 方法一:加入(做一些什麼) | 方法二:移除(不做一些蛇麼) | |
增強 | 讓行為出現 | 正增強 | 負增強 |
削弱 | 讓目標行為消除 | 正削弱 | 負削弱 |
其中,增強(reinforcement)是一種增加或引導特定行為重複出現的過程。方法有兩種:
- 正增強是在某種行為之後給予一個外在酬賞(external reward)。例如,一個收拾房間(目標行為)的孩子可能會收到父母的貼紙(外在酬賞)。這個方法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員工做正確就給獎金,小朋友做對就給予小貼紙或可以看電視。
- 負增強是在某種行為之後移除一個對方不喜歡的東西。例如,一個完成家庭作業(目標行為)的學生,可以不做家事。
而懲罰(punishment)是一種減少特定行為重複出現。方法也有兩種:
- 正懲罰是在某種行為之後給予一個不喜歡的東西。例如,一個打兄弟姐妹(目標行為)的孩子可能會被罰禁足。
- 負懲罰是在某種行為之後移除一個喜歡的東西。例如,一個考試不及格(目標行為)的學生,可能會被剝奪零用錢。
行為學派的外在酬賞為什麼沒用?
行為學派的結論告訴我們:透過外在事件,我們可以立刻改變人的行為。也因此,這幾種方法幾乎構成了我們與現實世界互動的過程,我們也用的很好。但既然用的這麼好,為什麼在前面兩個例子卻無法持續?為什麼在孩子在活動結束之後就不畫畫了?為什麼同仁明明知道是為了自己的健康,卻不繼續走路了?
因為沒有獎勵了。
對,大家都知道。但問題是:沒有獎勵,原先的行為就不繼續做了嗎?我們要的不是這個行為可以持續嗎?這也顯示這套機制的幾個限制:
- 行為學派的正增強有顯著的短期效果,但長期不清楚。
- 行為學派的正增強怎麼影響「動機」並不清楚。
外在獎賞對內在動機的效果:畫畫研究
1970年代,心理學的觀點從行為學派開始轉移到以認知為觀察焦點的路徑。自我決定論早期發展的階段,為了能夠測量內在動機,發展出了自由選擇派典(Free Choice Paradigm)的實驗方式。這個實驗的方式很簡單:在一個控制環境、沒有時間壓力的狀況下,給予目標行為的工具。實驗觀察的是做這個目標行為的時間長度,來作為個人內在動機的測量依變項。
Lepper等人(1973)以自由選擇派典設計了一個實驗。
- 首先,先找一群對畫畫有興趣的小朋友作為受試者,以隨機分派的方式將小朋友分成三個等組。
- 接著,三個等組會分別接受三個不同的情境。第一組是控制組,只是讓小朋友單純畫畫。第二組是在畫畫之前,先告訴小朋友畫畫後可以得到獎勵,並且也在畫畫之後給予獎勵。第三組是不告訴小朋友畫畫後可以得到獎勵,但在畫畫後給予獎勵。
- 一週後,再度邀請這些小朋友回來實驗室,桌上放一隻畫筆,然後觀察他們畫畫的時間,作為依變項。
Lepper et al. (1973)。圖取自Kassin, Fein, Markus的Social Psychology 7th ed的製圖。
結果如何呢?沒有預期有獎賞和沒有收到獎賞的孩子畫畫時間差不多,但是有預期會接受到獎賞的孩子畫畫時間變少了。給予獎勵的外在酬賞,消除了孩子的繪畫的內在動機,這稱作
這三組的孩子在完成實驗後一周,再次帶來原來的地方進行自由選擇派典的測量:給予紙筆看孩子自願畫畫的程度。結果發現第一組和第三組沒有太多差異,但第二組自願畫畫的程度顯著降低。這顯示「給予獎勵」的外在動機消除了孩子的內在動機,這個效果稱作過度酬賞效果(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外在酬賞如何影響內在動機?
透過實驗,現在我們知道外部酬賞會消除個人的內在動機。可是這個機制是為何呢?自我決定論認為,外在酬賞會對個人的自主性形成威脅,以及外在酬賞事件會影響到個人對於自我能力的知覺程度。分成兩個路徑:
路徑一:可控制感
外在事件會透過「知覺控制感」改變內在動機。知覺較多外在控制感的事件會削弱內在動機,而知覺較多內在控制感的事件會增加內在動機。
也就是說,個人知覺到做不做這件事情是外在酬賞決定的。外在酬賞有就做,沒有就不做,這與個人主動性無關。
路徑二:能力感
外在事件會透過「知覺能力感」來改變內在動機。降低知覺能力感的外在事件會削弱內在動機,而提升知覺的能力感的外在事件會提升內在動機。
能不能獲得外在獎賞,可能與自己能力有關係。如果能夠做到,可能表示自己能力不錯。如果不能做到,那可能就表示自己能力不佳。
根據前述兩個路徑,可以得到以下的三種分類:
內在控制感 | 外在控制感 | |
有能力感 | 資訊型 | 控制型 |
無能力感 | 無動機 |
- 資訊型(informational):外在事件提供個人的反饋訊息,包括:個人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己在這個事情上具有控制感。舉例而言:大學生準備考試,之後拿到不錯的分數,就表示他有能力透過努力解決考試問題,以及他能夠控制自己要不要準備。
- 控制型(controlling):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但控制權不在自己身上。例如,上班主管指示做一個無聊的投影片。我們有能力做投影片,但我們不能控制要不要做,唯一的答案是主管意見。此時,這個行為就是控制型。
- 無動機(amotivating):沒有能力解決問題,也沒有自己的控制權。
這個分析顯示,當外在酬賞是走控制型的路徑影響個人內在動機,就會出現內在動機消除的現象。
外在酬賞的種類
但外在酬賞可能有很多種類,怎麼確認每一個種類都是一樣的結果呢?為了能夠釐清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把外在酬賞分成以下不同的種類:
外在酬賞種類 | 意涵 |
與任務無關的獎勵(Task-noncontingent) | 簽到獎:鼓勵他人來,但這個東西與目標行為無關。例如:受試者因為參加實驗,要做一個測驗前來。無論測驗作的好、不好、或是未完成,都因其參與實驗而給予鼓勵。 |
執行任務的獎勵(Engagement-contingent) | 參加獎:只要對象執行目標行為就給予,不管做的品質及如何如何。例如:小朋友有做家事就給予,無論做的品質好壞。 |
完成任務的獎勵(Completion-contingent) | 完成獎:對象正確完成目標行為後給獎。例如:小朋友有做家事,而且做完。 |
與任務相關的獎勵(Task-Contingent) | 前述執行任務的獎勵與完成任務的獎勵相加。 |
與任務完成品質相關的獎勵(Performance-Contingent) | 績優獎:當執行任務的執行品質到了一定程度的獎項。比如,小朋友做家事是幫忙洗碗,而且每一個碗都乾淨、沒有任何遺漏,這個時候給獎。 |
與競爭任務完成相關的獎勵(Competitively-Contingent) | 競爭獎:執行任務有競爭表現,而且受表揚的名額有限的狀況。例如:獎勵競賽的前三名。 |
實體的外在酬賞都會穩定削弱內在動機
不同種類的外在酬上對於內在動機影響的結果都一樣嗎?Deci等人(1999)做了一個相當有力的後設分析(meta-analysis)來解決這個問題。後設分析可以將過往的個別的不同研究當作是樣本,並且以統計的方式將這些關心的變數計算他對目標變數的效果量。分析的結果如下:
- 如果將所有獎勵彙整,整體的結論:外在酬賞會降低內在動機(d=-0.24)。
- 語言的正向回饋(verbal positive reward)是正的(d=0.33)。這是在分析裡面唯一可以增強內在動機的外部刺激。也就是說,如果希望透過鼓勵的方式提升內在動機,研究唯一支持的工具是語言的正向回饋。
- 具體的獎勵與內在動機呈現負相關(d=-0.34)。兩個成分中,無預期的給予不會消除內在動機(d=-0.01)。但只要是有預期的,都會消除內在動機(d=-0.36),不管是參加獎(d=-0.40)、完成獎(d=*-0.44)、績優獎(d=-0.28),全部都是負相關。
對那些可能削弱內在動機的外在酬賞保持警覺
所以故事到這裡已經很清楚了:只要是具體的外在酬賞,就會透過威脅個人自主性的方式,削弱個人的內在動機。因此,回到前面的故事:為了鼓勵同仁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同仁走路達成目標步數就給發禮券獎勵,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鼓勵?如果是好的鼓勵,又為什麼活動結束後,同仁就無法持續運動的習慣?這顯示「因為做對事情,所以給錢」的想法符合直覺,但不符合人的動機理解。
成年的外在酬賞,絕大多數是金錢。因此,我們對錢必須非常警慎:錢會打壞自己做事情的內在動機。Zoey有一本書的書名叫做「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背景是來自於ikigai的概念。但有愛有意義才與內在動機有關,錢只是附帶而來,一旦工作是為了「更多的」錢,就沒有什麼有愛有意義。工作的時候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讓錢回到他本來的位子:錢只是讓你能活下來,更多的錢與快樂只有非常微量的正相關,但用錢來促成你真心想做的事情,是不太可能。真心想做的事情都跟前無關。
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正題:要怎麼樣才可以養成個人的內在動機?
在結束前,我們可以一起寫下答案-
這裡有三個問題,而斜體是我的答案,如果你願意也可以一起寫答案-
- 在付出的時間和努力之中,有沒有那些是真的「只是為了錢」而沒有任何快樂的事情?在我做過的幾個工作中,真的有一個工作是無法感覺到快樂,而讓我繼續留在那個工作的原因, 只是因為他是我拿過最薪資最高的工作。
- 在那些事情上面做的如何?我在那個工作的表現做得很好。那個工作需要很大量的與人互動 ,而心理師的訓練,讓我能夠尊重每一個人的意願,聆聽他們的想法。
- 在這些有能力做得很好的事情中,感覺如何?有沒有那些是本來有興趣結果最後變成沒興趣的事情?我無法感覺到快樂的原因是我的主管。在與他工作的過程中,我進行任何事都受到限制,也因此沒有什麼自主性。所有的決定都變成外在的控制,讓我最後失去對這個工作的動機。
如果你覺得這個說的很好,可以:
- 可以進一步看自我決定論:養成內在動機、提升幸福感的文章。這是對自我決定論的完整介紹。
- 由Ryan和Deci在2017年所作的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Wellness 是這個領域最重要的整理書籍。雖然2018後持續有一些重要文獻,如後設分析的研究結果需要另外整理,但是對於快速了解整個理論的架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你是研究生,希望能夠傳寫一個完整的論文,這本書會非常適合你。由於其定價的關係,有可能會差一點點錢可以達到免運條件。這個時候我會推薦多買一些便宜的東西,寧可獲得食物也不要付運費,例如像是好喝的TWG茶。透過前述的連結購買,我有可能可以獲得一點點回饋(真的是有可能而已XD)。感謝您對網站和內容的支持。
參考資料
Lepper, M. R., Greene, D., & Nisbett, R. E. (1973).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1), 129–137. https://doi.org/10.1037/h0035519
Deci, E. L., Koestner, R., & Ryan, R. M. (1999).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6), 627–668.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25.6.627